新華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糧集團發揮龍頭作用
2017-08-21
來源:
成都可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到:
新華網7月6日訊 近期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或簡稱為“改革”)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對“庫存積壓”、“競爭力下降”等當前農業供給側遺留問題反響強烈,并一致認為,要實現消費者從“吃飽”轉向“吃好”,深入推進改革勢在必行。農糧企業作為農業產銷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其在推進改革中的表現如何,自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日前,中糧集團在最近發布的《打造中國的國際大糧商——中糧集團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中,詳盡闡釋了中糧集團過去1年間在改革戰略指導下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低迷的2016年,中糧集團仍實現了業績恢復性增長,利潤總額高達61億元,同比2015年攀升79%。這一“背勢而馳”的量變,直觀體現了中糧集團踐行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同時也折射出“治變”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中糧集團董事長趙雙連表示,2016年中糧集團深入推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努力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核心主業發展,充分發揮對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主力軍作用,切實推動重要舉措落地。
事異備變,改革須改“治”
“治變”即中糧2016年針對公司治理所開展的革新舉措。從結果上講,此次“治變”為集團順利落實改革,提供了決策與執行層面的大力支撐。
在戰略定位上,中糧銳意深耕于糧油糖棉四大核心主業,以在2020年實現“32115”為經營目標,進而憑借市場優勢主導國內需求、調控價格,維持產糧戶、消費者與收糧方三者間的供需鏈條健康運轉。
在重塑管控體系的優化方面,中糧則基于“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架構,配合等五大類關鍵權力下放,打造了18家專業化公司,為集團鑄就了核心競爭力與經營專業性兼備的 “拳頭”力量。
深化改革,糧食安全當與結構優化并行
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中糧集團立足于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售區布局倉儲、物流設施,致力于建立全球一體化運營及服務宏觀調控網絡,保障上游糧源充足、穩定,進而將世界農場和消費者的餐桌有效連接,以應對食品供應及升級的需求。其中,中糧同柬埔寨達成進口大米貿易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同時,中糧集團積極響應農業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工作,在夏、秋兩大糧食收購季節,輾轉各大產糧大省,一手錢,一手糧,切實從源頭守護國家糧食安全與三農的核心利益。
為了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改革的多元化推進,中糧集團開展了多種模式的積極探索,并收獲了相應的成果。
在中糧農業產業化“生態圈”模式中,中糧集團通過“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因地制宜的培訓與交流合作,促進糧食生產由“生產導向”至“消費導向”轉變,并共惠及農民40萬戶。針對糖料作物,中糧集團則為其量身打造了“農戶+農業訂單+公司”新型“一站式服務訂單農業”模式,2016年中糧甜菜原料基地平均單產升至4.42 噸/ 畝。乳畜業可謂是中糧集團循環經濟的實施范本:在“牛-沼-草”生態循環模式下,動物糞便變廢為寶,直接施用于牧場周邊農作物,大幅減少每畝化肥用量,為農戶帶來農業直接收益5.7 億元。
在金融助力層面,中糧集團將供應鏈信托服務覆蓋至全國100 家二三線城市中小企業,有效優化了三農金融供給質量與配置,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提供了資金支持與保障。
中糧集團還將智慧因子靈活融入改革之中,以尋求第一產業 “次元壁”與渠道的突破:以“健康智慧農業”為核心,中糧集團依托旗下“八大研發中心,三大創新主線”的技術力量,將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打造為集高端休閑、科技示范教育、成果轉化、研發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多種經營園區;此外,隨著互聯網+戰略推行的深入,中糧集團建立了以我買網為核心陣地,基于大數據需求分析和預調配模式的創新農糧經營體系,進一步保證了農糧供銷雙方的“消息靈通”與“銷路暢通”。
準字為先,精準扶貧共享改革成果
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是推動改革的目的所在。因此,實現精準扶貧及時脫貧的主攻方向,亦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徑。
中糧集團按照“地域相鄰、業務相關”原則,將定點扶貧業務發展與扶貧地區的優勢農業區位及資源相結合,在西藏洛扎縣、新疆烏什縣、黑龍江省延壽縣、廣西自治區隆安縣等共計9縣1單位開展了精準扶貧,選派扶貧掛職干部融入當地,結合實際情況,發揮幫扶指導和溝通橋梁作用,促進種養殖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實現差異化與品牌化,使扶貧地區得以分享改革成果,大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趙雙連表示,中糧集團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首批試點企業繼續推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糧食品企業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發展之路。